【姓余的家族历史?】
姓名起源:余姓起源有三:1、据《风俗通》载,余姓为“由余之后,世居歙州,为新安大族,望出下邳、吴兴”。春秋时,秦国有个臣医叫由余,他的祖先是晋人,避乱於西戎。由余本来在西戎为官,后奉命出使秦国,见秦穆公贤德大度,就留在秦国为臣。他为穆公谋划征伐西戎,使秦国成为西方霸主。他的后代子孙以其名字为姓,有的姓由,有的姓余,同出一宗。2、出自赤狄族,为隗姓之后。据《国语》载,“潞、洛、泉、余、满五姓,皆赤狄隗姓。”3、系铁木复姓所改,为元太祖成吉思汗(铁木真)的后代,出自铁穆氏宰相之家。相传铁穆宰相乃是忠臣,太祖听信谗言,要捉拿铁穆宰相的五个儿子。五子星夜出城,逃至贵州,见太祖亲领追兵前来,就躲在凤锦桥下。追兵到来时,有人见桥下水波动荡,提出可疑,太祖未加细查,随口说:“江中有水,水中有鱼,何必大惊小怪,快快继续向前追赶。”铁穆氏五兄弟逃脱后,原想改铁穆氏为金氏,最后决定改为余氏。“余”比金字少一横,又是“水中有鱼”的鱼字的谐音,堪称一字双关。
世系表:十八世祖兴和陈
十九世祖福辉林梁
二十世祖捷芳廖
二十一世祖经祥黄陈
二十二世祖增红利
二十三世祖景河赖
◎祖谱中后面的姓氏,是女方的姓氏,也就是祖先们的老婆的姓氏。
这是我们余家从广东梅县迁到台湾后的家族谱,根据爷爷的说法,我们祖先是从广东梅县直接迁居到屏东内埔,定居下来。但我们家并没有族谱的记载,主要是根据在墓碑上的刻文来判断。以上这是到我爷爷这一代,还没有加上我爸爸这代,但轮到我爸爸这代是文字辈的,例如:文雄、文辉….等,也就是中间的名来判断辈份,但一般来说主要是以男生为主,可是我们家女生也有,而爸爸这代女生是丽,例如:丽珠、丽玉,而我这一辈女生是余什麼慧,例如:千慧、隽慧、良慧….等,而男生是志字辈,例如:志宏、志斌,但因为时代的变迁,现在有所谓的算命或改运之类的,爷爷说:「已经慢慢很少人会遵循所谓的祖谱。」
而到我这一代,应该算是第八代了,我小时候住了十几年的三合院,已经一百年多年,算是个百年古迹了,所以爷爷他们经过日据时代也经过光复时期,爷爷说:「我们现在的生活是最好的,没有经过什麼艰难的日子,要我们惜福。」
我们的祖堂,并不是真的,爷爷说我们家真正的祖堂,好像已经没有了,所以说我们现在的祖堂的祖牌平时是面对著墙的,只有过年、端午节、中元节,我们的祖牌才会翻过来,而扫墓的话,主要是清明、土地公生日<农2月2日>之后就可以去扫墓了,并没有特别的规定,但每年都是必须扫的。
而爷爷有说过我们余、徐、涂、佘,本一家,后因战乱还是某种原因要被抄家灭祖,所以赶快分家,而原本有三姓宗祠<余、徐、涂>,但现在却没有了。
◎余徐涂佘俞五姓联宗,系出於余姓祖先避祸改姓的史实。据台湾基隆市余徐涂佘俞姓宗
亲会的资料介绍,秦时有余振魁仕秦,得罪秦王,秦王欲诛余氏家族。余夫人乃率靖宁、景宋、端宁、起宁四子出逃,并改立徐、涂、佘三姓,共分四姓(俞姓情况不详),余居下邳,徐居东海,涂居南昌,佘居新郑。自此余氏三族,支分派别,繁衍於后世。
目前三代:爷爷这代,在我有记忆以来,爷爷是卖鱼的,小时后常常有鱼可以吃,爷爷、奶奶经过日据时代,有说过在空袭时的情形,很多轰炸机,丢子弹、扫射,如果没有立刻跑进去防空洞,等过去的时候,人也就死了,可能都无法保留全尸。而且被要求学日语,而小时候的路都是泥巴泞,凹凸不平,光是要去上学的路程可能一走都两、三个小时,还没有天亮就的出发上课。而国民政府搬来台时,有被要求讲台湾国语。
这时候好像也就是爸爸这一代,至於爸爸,我只知道爸爸现在是在长荣化工工作,而听爸爸说,他小时是住在内埔另一边,不是现在内埔老家,旁边是宰猪场,每天也是要很早就赶著上学,而因为爸爸是爷爷奶奶的第三个儿子,爷爷对所有的儿子和女儿都要求的蛮严格,要努力读书,在那时代,读书是很重要的,看你未来的生活日子,要出头天就要用功读书。
而到我这代呢?就轻松多了,因为一切社会的进歩,让我们这代的生活不虞匮乏,拥有好环境,好的生活,父母亲也很努力教养、教导我们,对我未来的展望就是拥有好的生活。
迁徙分布:
历史上,余氏基本上是一个较典型的南方姓氏。余氏最早的发祥地应在今陕
西凤翔至咸阳一带具体播迁情况因缺乏资料,故难以详考。大致上讲,余姓于
汉时迁入安徽的歙县一带,并落籍此地繁衍发展。汉以后,我国南方北方的余
姓基本上都在繁衍,但北方要弱得多。余姓有不少迁居浙江、江苏、江西等地
。魏晋南北朝时,余姓已成为新安郡一带的望族。又由於北方战乱,余姓南迁
不可避免,部分余姓族人迁入湖南、湖北。唐代以后,余姓才迅速壮大起来,
并形成东南一带两处望族。余姓迁入福建、广东等地,始于唐末宋时。明清之际
,余姓不仅已遍布江南各地,而且北方各地的余姓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。
家乘谱牒:
山东:泗水余氏会通世谱五卷外纪一卷
江苏:镇江京江余氏宗谱四卷、镇江余氏宗谱四卷
浙江:淳安遂安西涧沣南余氏族谱三卷、象山峰北余氏宗谱一卷、长兴麻圆余氏
宗谱十二卷绍兴会稽余氏支谱十卷首一卷、常山余氏宗谱七卷
安徽:余氏族谱(卷数不清)、徽州新安余氏世系像谱不分类、休甯余绍贤堂族
谱三十卷潜山余氏宗谱三十卷首一卷
福建:安溪余氏族谱不分类、长乐余氏世谱家传不分卷
江西:抚州梨溪余氏宗谱(卷数不清)
湖南:新洲余氏宗谱二十九卷首六卷
广东:余乐族谱三十卷、曲江余氏族谱四卷
四川:长寿余氏族谱一卷、荣县余氏族谱四卷
历史名人:
余栋臣:著名的反洋教英雄。1890年、1898年两次在四川举行反帝起义,焚教堂,打击反动教士,影响30余县,震动朝野。
余象斗:福建建安人,著名的通俗小说编著者和刊行者,经他编著和刊行的小说有《四游记》、《列国志传》、《全汉志传》、《三国志传评林》、《东西晋演义》、《大宋中兴岳王传》等。
余靖:曲江(今属广东)人,官至工部尚书。他以敢直言著称,在宋仁宗天圣年间,与欧阳修、王素、蔡襄并称¨四谏”。范仲淹被贬时,朝野百官不敢吭声,惟有他出来为范仲淹主持公道,结果一同被贬。后任右正言,多次上书建议严赏罚,节开支,反对多给西夏岁币。他又曾三次出使辽国,因用契丹语做诗被劾。不久又被起用,加集贤院学士,官至工部尚书,著有《五溪集》。后来,广州设有一座¨八贤堂”,余靖即为¨八贤”之一。
郡望堂号:
1、堂号
清严堂”:宋代余元一,是朱熹最喜欢的门人,最讲仁义理智信五伦,号“清严”。
“忠惠堂”:宋时余天锡是宰相史弥远的家庭教师。沂王无后,命天锡在王族裏找一个比较有贤德的幼儿作儿子。天锡给他找来了贵庄,就是后来的宋理宗。理宗即位,封天锡为奉化郡公,死后諡“忠惠”
2、郡望
新安郡:晋太康元年(西元208年)改新都郡置郡,治所在始新(今淳安西)。相当今浙江淳安以西,安徽新安江流域、祁门等地。
下邳郡:东汉永平十五年(西元72年)改临淮郡置国,治所在下邳(今江苏雎宁西北),辖地北至江苏新沂、邳县,南至安徽嘉山,东至江苏涟水、淮安和靖江市。南宋时改为郡。
吴兴郡:三国吴宝鼎元年(266年)置郡,治所在乌程(今浙江吴兴南),相当於今浙江临安、余杭、德清一线西北,兼有江苏宜兴县地。
【余姓氏的来源和历史】
余姓氏的来源和历史如下:
源于姬姓,出自春秋时期秦国宰相余之后,即周携王。姬余臣(字伯服)的子孙,祖上因政治避乱逃亡到西戎。后在西戎为官时奉命出使秦国,秦穆公嬴任见由余才德横溢,遂用计留由余在秦国为臣,赐封其为秦国上卿(即宰相)。
由余在秦国,为秦穆公谋划了征伐西戎之计。周襄王三十年(公元前623年),秦穆公采用由余之计,率军先攻占北地郡和陇西地区,割裂了西戎诸部落之间的联系,之后逐个击破,灭西戎十四国,拓地千里,使秦国成为了春秋时期的西方霸主。
由余是历史上最早提出“仁治”的。详见史记秦本记。由余死后,秦王罢朝三日,为由余造墓三处,后代子孙为了纪念先祖以余名字为姓氏。
迁徙:
春秋时的秦国,建都于雍(今陕西省风翔东南),占有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端,由余的后裔在春秋时应繁衍于这一带。
秦汉以后,余姓族人东迁,一支迁入陕州(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);一支迁居江南,主要繁衍于今安徽。在我国的北方和南方,余姓的后人基本上是同时不断地繁衍滋长。
北方此际战火连绵,社会动荡不安,中原士族开始第一次大举南迁,余姓大族所处之地正当其冲,故其南迁也就不可避免。其中有一部余姓族人继续南迁,进入湖北、湖南等地。晋初余姓著名的人物有余昭元,因功高绩伟敕赐姓佘,为佘姓著名得姓始祖。南朝宋有余齐民,晋陵(今江苏省常州)人,以孝行著称。
【余姓来源及历史名人】
余姓源流郡望堂号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余——安道文学重乡里,位列四谏名一时。
一、姓名起源余姓起源有三:
1、据《风俗通》载,余姓为“由余之后,世居歙州,为新
安大族,望出下邳、吴兴”。
春秋时,秦国有个臣医叫由余,他的祖
先是晋人,避乱于西戎。
由余本来在西戎为官,后奉命出使秦国,见
秦穆公贤德大度,就留在秦国为臣。
他为穆公谋划征伐西戎,使秦国
成为西方霸主。
他的后代子孙以其名字为姓,有的姓由,有的姓余,
同出一宗。
2、出自赤狄族,为隗姓之后。
据《国语》载,“潞、洛、
泉、余、满五姓,皆赤狄隗姓。”
3、系铁木复姓所改,为元太祖成吉思汗(铁木真)的后代
,出自铁穆氏宰相之家。
相传铁穆宰相乃是忠臣,太祖听信谗言,要
捉拿铁穆宰相的五个儿子。
五子星夜出城,逃至贵州,见太祖亲领追
兵前来,就躲在凤锦桥下。
追兵到来时,有人见桥下水波动荡,提出
可疑,太祖未加细查,随口说:“江中有水,水中有鱼,何必大惊小
怪,快快继续向前追赶。
”铁穆氏五兄弟逃脱后,原想改铁穆氏为金
氏,最后决定改为余氏。
“余”比金字少一横,又是“水中有鱼”的
鱼字的谐音,堪称一字双关。
二、郡望堂号
1、堂号
“清严堂”:宋代余元一,是朱熹最喜欢的门人,最讲仁义理智
信五伦,号“清严”。
“忠惠堂”:宋时余天锡是宰相史弥远的家庭教师。
沂王无后,命天
锡在王族里找一个比较有贤德的幼儿作儿子。
天锡给他找来了贵庄,
就是后来的宋理宗。
理宗即位,封天锡为奉化郡公,死后谥“忠惠”。
2、郡望
新安郡:晋太康元年(公元208年)改新都郡置郡,治所在始
新(今淳安西)。
相当今浙江淳安以西,安徽新安江流域、祁门等地
下邳郡:东汉永平十五年(公元72年)改临淮郡置国,治所在下
邳(今江苏雎宁西北),辖地北至江苏新沂、邳县,南至安徽嘉山,
东至江苏涟水、淮安和靖江市。
南宋时改为郡。
吴兴郡:三国吴宝鼎元年(266年)置郡,治所在乌程(今浙江
吴兴南),相当于今浙江临安、余杭、德清一线西北,兼有江苏宜兴
县地。
【姓余的名人有哪些故事】
儒生余玠
谢卫
余玠就任四川省军区司令(镇守使)的时候,忽必烈的铁蹄已经风卷残云般跨过黄河,直逼江淮大地了。然而大敌当前,朝廷上下仍然浑浑噩噩、苟且偷安,甚至招权纳贿,姑息养奸,一片乌烟瘴气。朝纲混乱,难免就会上行下效。利州军分区司令(都统)王夔,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。此人仗着自己手握重兵,向来骄横跋扈,刁残凶悍,不服从利州最高行政首长(制使)的调度支配,而且相反经常纵容部下劫掠抢夺地方财物,弄得民不聊生,怨声载道,被老百姓骂作无常夜叉。
面对这一切,余玠忧心如焚,寝食不安,国家已经危如累卵,这些食君俸禄的权臣们,不但不思尽忠报效,反倒斧钺汤镬,祸国殃民,实在为人不齿,罪不容诛。为扭转乾坤,解民于倒悬,余玠决定先从王夔身上开刀,以正纲纪。
这一天,余玠以巡视边防为名,带上亲信随从来到了利州军分区王夔的防区。站在江岸上,远远望去,就见江面上战船林立,旌旗猎猎,旗上都是斗大的“王”字。那王夔得知余玠到来,早挺枪列队,耀武扬威地伫立船头,他嘴里每哼一句,他的部众必吼声如雷地予以回应,其气焰煞是嚣张。余玠见状,嘿嘿冷笑笑,随即命令亲信杨成随自己登船,其余人等一概站立岸上待命。上令一出,随行人员皆大惊失色,纷纷上前劝阻,余玠脸一沉,手一挥,喝退众人,即命开船。
此时站立船头的王夔见了,也不禁为之暗暗喝彩。在此之前,无论军区司令,还是省部级的头头脑脑们,一见到王夔摆出这种阵势,个个吓得畏缩不前,最多也就是打打官腔,哼哼哈哈,虚张声势一番之后,便立即掉头而去。让王夔没有想到的是,余玠一个文弱儒生,竟喝退随从,单独坐船前来,可谓有胆有识,魄力非凡。王夔这里正想得出神,余玠的坐船早已近前,他忙命令左右快请余司令登临大船。
余玠从容登上王夔的战船后,即开始一边检阅,一边对王夔道:“王司令治军有方,声威赫赫,果然名不虚传啊。不过大敌当前,国难当头,正所谓养兵千日,用兵一时,还望王司令到时候能够沙场效命,屡建功勋啊!”
王夔听后连连点头:“余大人的教诲,末将一定铭记不忘。不过,末将听说外面对我的流言蜚语很多,相信余司令余大人一定洞微浊幽,决不会听信那些馋言的。”
余玠说:“这个自然。”
各处检阅一遍后,余玠吩咐杨成准备下船,王夔立即满脸诚恳地请余玠留下来吃顿便饭,余玠摇头说,如今军情危急,他还要到别处去巡视防务,这顿饭就暂时免掉算了,说罢,余玠就带上杨成离开了王夔的战船。
回到军区司令部之后,余玠问杨成:“你觉得王夔此人究竟如何?”
杨成不假思索地回答道:“我看王夔骄悍狡诈,绝非善类,若不趁早剪除,日后必定成为心腹之患,王夔一变,则西蜀难保矣。”
余玠拍手笑道:“诚哉斯言,善哉斯言。但您想过没有,如果咱们贸然动手,他的部下万一不服,突然倒戈,那时该如何处置?”
杨成被问得茫然不知所对,余玠又笑道:“世上无难事,只怕有心人。咱们只需如此如此,这般这般,则大事成矣,你说是不是?”
计议定妥,杨成得令而去。他们的计谋是这样的,只要王夔离开大营,前来军区司令部,杨成立即手执军区司令军令,直闯进去,宣布自己暂代都统之职。
这天夜里,王夔果然中计,带领少数亲兵护卫,奉命来军区司令部商议军情,说时迟,那时快,埋伏在两侧的兵丁,迅速一拥而上,缴了王夔和亲兵护卫的刀剑,并随即一刀结果了王夔性命,干净利落地解决了问题。
第二天一早,余玠即派人提着王夔首级,登上战船,当众宣布王夔数大罪状,并明确告谕大家,今后谁若胆敢以身试法,定斩不赦!王夔部众见事已至此,一个个吓得伸伸舌头,只得乖乖服从就范了。
顺利剪除王夔后,余玠仍不敢有丝毫松懈疏忽,相反却更加大刀阔斧地开始革除弊政,励精图治起来。无论整治军旅,财务和政务,他都采取人尽其才,知人善任的用人之道。其间常有幕僚温言委婉劝告他说,现如今国家已是病入膏肓,你如此苦心孤诣,只怕于事无补,且枉积怨怼,真是何苦来着啊?他却理直气壮地回答说:“食君俸禄,自当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!何况古人常曰‘亡羊补牢,犹未晚矣。’我们既为人臣,岂可自堕心志而不殚精竭虑?”
忽然有一天,余玠接到一封书信,打开一看,是戎州军分区司令保荐现任利州副司令姚世安升任司令的信函。余玠不看则已,一看顿时无名火起,那姚世安胸无点墨,大草包一个,能够当到利州军分区副司令,全仗着当朝宰相谢方叔的阴庇,其厚颜无耻已是可想而知,不料他现在竟变本加励起来,真是是可忍,孰不可忍,余玠当即复信,严辞拒绝,并同时下令:立即撤消姚世安现任职务,由成都军分区副司令金钺前往替任。
那姚世安接到撤职命令后,干脆一不做二不休,他一边派人速去首都临安谢方叔处求援,一边设计骗局,丧心病狂地将代理军分区司令之职的杨成杀害,然后公开宣称自己受命于危难,公然拥兵与前往替任的金钺对抗起来。
余玠闻此凶信,顿时跌足叫苦不迭。利州乃西蜀门户,倘若兵权真被这个草包姚世安所掌握,一旦开战起来,这西蜀如何守得住?西蜀一失,则四川必失啊!这丧心病狂的姚世安啊姚世安,余某人若制服不了你,我誓不为人!
然而就在余玠运筹帷幄,准备剪除姚世安的关键时刻,突然传来皇帝圣旨,诏命余玠即刻卸任回朝,另调鄂州知州余晦为四川最高行政首长。这道圣旨对于余玠来说,简直不啻是晴天霹雳,他顿时被炸蒙了。这是怎么回事?这究竟是怎么回事?怎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?结果怎么可能是这样?姚世安大草包一个,你堂堂当朝宰相谢方叔也是大草包,不知道西蜀守备之重要吗?是江山社稷重要,还是人情世故重要,这二者孰轻孰重,你谢方叔难道一步都掂量不出来吗?退一步说,谢方叔为了一个姚世安,徇私枉法,专权误国,你皇帝老儿为什么不能擦亮眼睛,洞烛其奸,相反却偏听偏信,忠奸不分呢?为什么?究竟为什么啊?最为不堪,不,毋宁说最令余玠感到悲哀和屈辱的,是那奉诏前来替任余玠的余晦余再五(余晦的小名),不但屑小低能,而且还轻薄浮华,好大喜功,朝廷用此人来统制四川,实在是自取其辱,自己给自己掘墓啊!
“罢了罢了!”余玠加说几遍罢了罢了之后,即取过佩剑,面朝东方跪下来,竭尽愚忠地刎颈自裁了……是时南宋理宗某年某月某日。
姓余的历史人物有谁相关文章: